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欢迎光临三明中华职教社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三明中华职教社 >> 文章 >> 理论研究 >> 职教论坛 >> [专题]理论研究 >> 正文  
  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
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 作者:陶榕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859    更新时间:2008-6-4    文章录入:smzjs ]

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陶榕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0)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这是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重要指标。”[2]同年,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抉择。而要想使职业教育能真正取得成效,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组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第十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教育部特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意见里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能够保障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实现。”[1]因此,对于职业教育主体,积极探索一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
 
一、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必要性

1、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实施途径。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必须突破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道路,与企事业单位、行业紧密结合,切实溶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去培养人才,因为******的生产力、最真实的教学情景、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企业、在社会。育人模式是为育人目标服务的,培养不同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既然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选择一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育人模式。
2、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符合实践的需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全方位更加有效地结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其中,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当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类型、水平、质量与社会需求规格有较大的差距,要想让职业教育热起来,有前途、有发展,首先就是要考虑能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半工半读。技能教育不是在课堂能解决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应该在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决不能沿袭学院式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不能与职业岗位脱节。职业教育必须试行一种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只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符合目前就业体制和形势的需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为6653.19万,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左右。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除了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千方百计去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岗位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为就业做好准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来讲,是一种“三赢”的选择和出路。现在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掘实习者是否有潜力胜任工作,选择真正有用的人才。对用人单位来说,实习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精益求精”挑选适用人才的机会,而且实习就业还可以降低了用人风险。职业教育是生存教育,也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培养以受教育者和创业教育,提高社会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它的最终目标。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作依托,通过用“实习之手”敲开“就业大门”,为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教育环境。据报道,青岛轻工工程学校与中集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学生学业最后一年的培训计划由学校和集团共同制定,最后半年学生到中集集团进行实习,学校每年向中集集团输送一线技术工人200多人,这些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年后工资就可达到2000元至3000元,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效果显著。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让他们以学徒身份从事特定的岗位工作,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真刀真枪地参加工作实践,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具备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时所需要的工作经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中学习,不仅掌握了实践经验,而且积累了社会经验和岗位经验,缩短了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了适应性,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有利于消除目前职业教育体制的弊端。 目前职业教育体制存在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密切,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仍有较大脱节;教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比较封闭单一等等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向纵深处发展。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任务等,将能使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位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带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加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的实现,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里的美丽花簇。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有利条件

相应的政策已确定了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体制能得以顺利实行。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也在全国职业教育会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也明确“今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1]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核心的问题就是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职业教育界对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不少院校正在积极向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靠拢,教学方法、教学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正在重点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界普遍明确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有了这样统一的思想,对发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有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许多职业院校在推进落实“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几年来,许多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大胆尝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改革中创新教学方法,在创新中推进紧贴经济发展,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的走向,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充实新门类、新工艺、新技术。因此,学生适应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普遍提高。改革试点的初见成效,为全面铺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设立了高效良好的引导器。

三、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几点对策和设想

1、建立完善合理的法律体制。首先,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政策和制度。这是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工学模式将无法操作和运行。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社会转型中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在法规政策、资金投入,甚至在接受学生与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等方面,也缺乏对企业的有效规定与制约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法律和实践操作上的问题,许多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一定很高。比如,因为是实习,学生不能与企业建立相应的劳动关系,企业无法为学生缴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如果学生出了事故,社会保险无法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赔偿费用,而企业作为直接的使用单位,有可能要承担由此产生相关费用,增加了经营风险。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一些用人单位在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上就可能存在担心。在用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管理上也较之正式员工存在一定难度。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用人单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认可度。德国人素以严谨著称,职业教育同样有法可依。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双元制:在德国,联邦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很大一块职能是制订法律,与企业交换信息,跟踪新技术调整职教方向,而不单是管理职校。德国的《职业教育法》限定了从烤面包师到电脑软件制作等360种职教方向。此外,《职业教育法》还对培训者资格、培训时间、培训对象以及企业等作了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不能出卖见习企业的秘密,而企业必须支付受训者工资,让年轻人有时间到课堂接受教育等。因此,我国要通过法规或者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完善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确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等。其次,要建立鼓励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优惠政策。可参考国家对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考虑对企业吸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时享有税收、社会保险补贴、管理费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鼓励用人单位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中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三,劳动立法中,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中的实习学生,可以考虑增加临时性的社会保险,、报酬拖欠、违约责任等的法律条款,以法律形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减少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后顾之患。第四,要建立科学、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细则。学校要按照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对参加企业培训学生的年龄、劳动场所和环境等进行审核与检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要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培训合同并办理相关保险,确保学生每天与每周的工作时间。要建立健全学生培训备案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制度、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与学分换算方法等。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和进度。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课程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的安排,要充分体现职业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课程改革中,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重点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理论教学就按需设置相应的课程及课时量。 可考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与实施学分制相适应的现代课程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把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5]

3、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在世界合作教育界是具有共识的最基本的理念。高校必须改革象牙塔式的教育,与行业企业联手,成为面向产业基地的功能门类齐全的社会人才服务中心。职业院校应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注重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联系。首先,努力寻求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小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第二,实行“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院校可以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这些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的基地,为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很好的物质基础。第三,要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大批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弥补学生参加企业实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 2006—3—30.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1.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l—14. [4]吴岩等,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200. [5]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中国-澳大利亚职教论坛论文集,2003.

  • 上一篇文章: 多元化、多层次办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 下一篇文章: 实施中职助学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Friend link:coach handbags|nfl jerseys|Louboutin shoes|louboutin|>|ugg boots|>|bead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三明中华职教社        站长:帆洲网络        页面执行时间: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