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欢迎光临三明中华职教社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三明中华职教社 >> 文章 >> 理论研究 >> 职教论坛 >> [专题]理论研究 >> 正文  
  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 作者:王福贵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36    更新时间:2008-6-4    文章录入:smzjs ]

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与认识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对教育提出了要求。特别是第八部分,集中谈了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什么样的方向继续前进的大问题。我们领会十七大的精神,领会十七大对教育的要求,我们应从四位一体的全局出发思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论述高屋建瓴,为教育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这样一个新命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势在必行。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势必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迅速转向改善民生,迅速转向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使的老百姓更能得到实惠,把教育和社会建设联系起来,非常切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非常适合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把教育摆在社会建设中浓墨重彩写了300多字,这是党的历次会议所没有的,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

十七大报告300多字关于教育的内容大概可以有六个层次关系,第一个层次关系是对教育的基本定位做出判断。这个定位是从民族复兴的基石判断教育,从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判断教育公平。我们知道社会公平有很多基础比如医疗卫生公平、司法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等。可为什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理解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这一时期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或者是政策的价值取向。温家宝总理曾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教育公平是****的社会公平。”

第二个层次关系,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怎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个层次关系,集中在优化教育结构上。对于职业教育是按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中的提法:“大力发展教育”。

第四个层次关系,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层次对教育怎样进行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国家发过很多文件,但是第一次写入党的政治代表大会报告,可见对这个问题中央的重视。但是有一点大家必须注意,中小学生的“中”不包括普通高中,也不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初中小学阶段课业负担应该减轻,还有一点应该注意,负担是什么?如果能够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担,又不影响孩子身心睡眠的负担,适当加重一点课业也没有太多非议,如果是追逐考试的负担应该进一步减轻。

第五个层次,是怎么贯彻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这样一个意图。坚持了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了教育的财政性投入,还要扶贫救困,让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得起学。

最后一个层次包含的面很广,有人叫它是组合拳。它包括了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这个部分涵盖了很多体制改革的事情,一些非说不可的事情都在这里点出来了。

经过对这300多字关于教育论述的学习,我有四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党的十七大是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思考的。

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们改革开放30年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就是证明。对于我们13亿人口的国家,现在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在逐渐提高。那么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教育现代化,“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考,也是把这个命题写入十七大报告的原因。

第二个体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这个主题是胡锦涛总书记选定的,胡锦涛总书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教育系统的努力,有时候可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个方向,既然教育最能够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就应该把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行动。

第三点体会,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任务。为什么是民生和和谐社会的任务?因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等同于平均,也不等同于均衡,也不等同平等。它是公共资源配置规则的问题。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平推进成效显著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前面临着困难,比如说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认识,明显感到有许多方面是不适应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在某些地区是超越阶段的,人们习惯用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我们的教育供给能力。所以我们的优质资源供给矛盾是很突出的。各省都在自己的政府工作文件中说要科教兴省,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财政投入,或切出更大份额用于教育。

第四个体会,优化教育结构为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教育都和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和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十五相比,职业教育方面的增量很明显,有了职业教育的增量,才能保证高中阶段毛入学顺利实现增量,中职这块保不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就可能落空。

二、学习十七大精神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我们优先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优先关注社会和公民的个人谋生需求。我们已经迈进21世纪的职业教育,现在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这样一个复杂的外部需求,需要职业教育做出反映。而且企业产权的边界,市场行为的规范将更加清晰,劳动力就业压力会持续紧张,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可能对职业教育还有新的要求,而且中等收入者一但在社会中占据多数,职业教育就应该升级,不仅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就包打天下了。因此,我认为应循序渐进的推进教育职业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优先关注的是因地制宜淡化学习者的身份。人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终身学习对于人的谋职,谋生有用。职业教育应该满足这种需求。谋职、谋生是人们为什么选择职业教育的动机。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在终身学习制度的框架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能够给不同的错过机会的人以弥补的机会;今后职业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面对的是各阶层的需求,这些应该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出特色要思考的。

职业教育现代化,第三个优先关注的是培养模式的问题,培养模式应该灵活多样。根据有关调查分析发现,2020年前后,高中、大学这两个大年龄组,15-17岁,18-22岁,这样8岁年龄组是处于低谷,这为调整教育资源创造了难得机会,所以现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系统的有用性,有效性和有限性。我们要通过我们的灵活多样弥补有限性,我们就能够真正置身于学习型社会的长线链环之中,就能够成为一个公共学习资源平台。我们理解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对教育使命提出了高要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职业教育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出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做出不懈的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学习十七大精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对解决招生生源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生源问题是我们中职学校生存的基础,没有了生源,也就无从办学、无从办校。我在教职工大会上常说:“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没有了衣食父母,我们怎么生存。

我们知道影响生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扩招,普高的升温,劳动力准入制度不落实,对职业教育认识有偏差等等,但这些都是属于外因,真正起决定因素在于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学校能否受到社会欢迎。而学校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关键是学生能不能高质量地就业,所以目前就业是生源的关键。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了,生源问题就可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二)对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服务社会是办学基础的思考。

职业学校应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专业要求进行研究,制定出人才需求3—10年的计划,开设专业有的放矢,不盲目设置专业,根据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调整更新专业,使学校所设专业为社会所急需。如此,何愁社会不欢迎。

例如,我在侨兴轻工学校工作时,学校认真对福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调研,福清人在海外华侨很多,尤其是在日本势力很大,福清人无论在日本是否有关系,都希望子女到日本去留学,去工作,而工作又以餐馆工作最吸引人。针对这一情况,侨兴引进师资、培训师资、投入设备办起了烹饪专业,短短几年专业就发展起来了,学生学的很认真,很吃苦,又有了一技之长。毕业后学生即使没有到日本去,也在福州的一些大餐馆就了业。现在侨兴的这个专业成了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侨兴的日语专业也是如此,中专学校很少语言类专业,但侨兴根据当地的情况办起来很受欢迎。02、03年中职招生很不景气时,侨兴这几个专业学还收三千元的赞助费,为学校发展解决了一大批设备资金。

(三)加强学生德育是提高就业,吸引生源重点工作的思考。

我们在调查中可见,十个企业家,有十个当场明确表示他们需要懂礼貌、会做人、守纪律、肯听话、有技术的人才。他们把做人、做事、相处放在选人的首位、可见做人、守纪的品质企业看的甚至比能力更重。然而现在进入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是初中阶段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形成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仅靠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工作要始终狠抓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不放松,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象心理咨询室、德育一帮一,党员挂勾班级,同时,在校园里让每个角落都能成为育人的环境。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加上严格的管理,学生逐渐养成爱学习、有礼貌的好习惯,是非观念得到了明确,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打架的现象少了,好人好事多了,家长放心了,社会认可了,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四)严格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关键的思考。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三个必须的条件,也就是设施、师资和管理。

设施:仿真实习、实训条件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座的可能不少校长到欧州考察过,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的原因就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他们技术培训中心有最新研制的设备,能拆能装能使用,原理操作一步一步学,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能操作而且懂原理。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差距,我以为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如果和企业暂时有合作的距离,那么学校的仿真设施就非常重要。

师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将职业教育的教师划分为:一是普通教育中技术与职业入门的教师;二是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师,其中又包括培养实际技能的教师、培养技术员和中等管理人员的教师、培养需要研究和理念分析的职业人员的教师三类;三是作为继续教育的技术与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四是在技术与职业教育机构里教授普通课程的教师,此外特别增加了职业指导人员。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又提出了“应邀请在教育部门之外工作的熟练专业人员,到学校、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中教学。

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明确的规定:

①普通教育中教授技术与职业课程的教师

应熟悉范围较广泛的多种专业,具有把这些专业相互联系的能力、把这些专业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环境相联系的能力、以及视课程讲授的需要给予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服务的能力。

②各个职业领域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师

培养实际技能的教师应在使用技能的职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长期的从业经历。培养技术员和中等管理人中的教师应具有培养技术员和中等管理人员这一岗位所需的全面知识,这些知识最好是通过相应的实践经验获得的。培养需要研究和理论分析职业人中的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具有大学教育的背景和理论分析能力。

③从事作为继续教育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师

除了具有教授成人的专业准备之外,还应对学习者的工作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有能力提供距离的适合个进度的教育和培训。

④技术与职业教育机构里教授普通课程的教师

除了具有所属专业和教学领域的资格以外,还应对学习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培养计划有深刻的理解。

⑤职业指导人员

应接受职业指导的培训,能客观评价能力 、兴趣和动机,并能掌握和提供有关职业和教育机会的最新信息,并直接了解经济界和职业界的情况。

从这些我们不难感到目前我们职业学校师资的差距:如果要让我们职业教育有竞争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很重要的。普高重点中学为什么能吸引学生,不就是他们有一批在高考指导上有经验的教师吗,如果我们职业学校也能有一批这样的教师,何愁没有学生,何愁不蓬勃发展呢?

四、学习十七大精神正确认识中职生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当代的中职生了解多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是否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大至社会层面,小至班主任老师,上至各级领导,下至任课教师,对中职生存在明显误读,而这种误读的背后是学生本位的缺失和职教特色的不鲜明。

首先我们看一下“中职生是差生吗”?

曾几何时,中职生被社会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对此,我们可以用他们不懂教育规律来解释。然而,在调查中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也认同“中职生是‘差生’”的观点,这有些出人意料。

在他们看来,给中职生贴上“差生”的标签也是诸多原因所导致的的。第一,高校扩招导致的“高中热”,直接影响到了中职生源的质量;第二,技能型人才偏低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使大多数学生都不愿主动选择成为生产一线的“蓝领”;第三,从现有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也比较差。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教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未来个人发展信心不足。调查显示,“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比例达到了44.2%。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才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政府对技能型人才的积极评价导向,正改变着那种轻视技能型工作及人才的传统观念,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除去外部因素,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坚持科学的学生观和成才观,形成多元评价标准。目前的选拔性升学考试结果主要反映学生知识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但多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能是多元,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应心存“好”与“差”之分;应该尽量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给他们贴上各种“差”的标签。

虽然调查中有近半数教师对自己学生缺乏信心,但令人欣慰的是,被贴上“差生”标签的中职生并未对自己失去信心。调查显示,72%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很有信心”和“有信心”。

其次我们来看:中职生不关心教学质量吗?

一直以来,中职生被认为是不爱学习的群体,这在教师问卷得到了间接印证,在认为中职生是“差生”的教师中,学生“学习习惯‘差’成为他们首要理由。但从学生反馈来看,情况并非如此,64.6%的学生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总体感兴趣。74.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总体感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对丰富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有着较强的愿望,在学生认为“当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亟待改革或完善的最重要方面”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位列前二。

可见,并非中职生不愿学,而是现有以课堂讲解理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较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希望开设更多可供选择的专业,增加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多开设一些如交际、英语口语等适应将来就业就需要的课程;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有48.9%的学生最喜欢的授课形式是校外实习,其次是校内实训,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比较反感。

此外,虽然68.6%的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在70%以上,但他们又对教师提出了诸如“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态度好一点”、“专业课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上”以及“改变填鸭式教学”等要求。由此可见,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一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中职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亟需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第三,中职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吗?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操作性工作技能型人才,但受学生眼高手低、家长顾及面子等因素的影响,中职毕业生的择业观一直存在偏差,不愿到第一线从事生产性、服务性工作。如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多数中职毕业生愿意去生产一线工作。在此次调查中,50.4%的学生选择要“争取好工作”,而67.7%的学生表示“很愿意”和“愿意”毕业后从事工人、营业员、出纳员、报关员等一线操作性工作。

如果说学生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是前提的话,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就是重点。调查显示,上海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近年来得到了加强,有63%的学生把“学到专业技能”作为三年学习生活的****收获。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职来技能比赛,他们的认同度也较高,41.8%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参加,50.4%的生表示“老师组织”、“有同学作伴”就参加。

对实践教学的强烈需求也从另一侧面得到了反映。“多给我们实践的机会”、“多一些实践,能够边学边用”……在学生给学校提出的有关教学方面改进意见中,40%的学生都要求加强实训,改变脱离实际的状况。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健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和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调查显示,校长和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逐渐趋于一致。其中,42.8%的教师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上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校长层面,68.6%的校长认为“实践技能”是当前教师亟需进一步更新或提升的内容,仅次于教育理念。

五、学习十七大精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

1、从学校和教师层面看,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要使教师正确认识中生,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看问题的视角上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是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了解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和对学生的需求,关注中职生为什么需要接受与普通高中不一样的教育教学等问题,摒弃一些传统的价值标准。中职生的潜能应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没什么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可能发展得很好。现在,中职生之所以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等问题,与学校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有些关系。大多数中职生都打算毕业后去就业,但是学校、教师还在照本宣科。很少带学生到企业去实践,还是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差,考试成绩差。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2、从政府层面看,应该积极引导探索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为中职生搭建更多的可以进一步深造、发挥其个性特长的通道,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改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从机制上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基础。

3、从社会层面看,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改变人们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由于中职生毕业后就业,大多成为生产一线的“蓝领”,与处于中高层管理岗位的“白领”相比,收入水平体总体上要低得多,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的必然表现。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均衡逐步走向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成为竞争之本,高技能人才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现出现出来。
  以上是我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一点认识和体会,认识非常粗浅,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帮助。

 

 

                福建省邮电学校:王福贵

                        2008.04

  • 上一篇文章: 百花齐放  来年花更艳  ——福建省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预瞻

  • 下一篇文章: 立足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Friend link:coach handbags|nfl jerseys|Louboutin shoes|louboutin|>|ugg boots|>|beads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三明中华职教社        站长:帆洲网络        页面执行时间:62.01毫秒